2012年 43卷 第5期
2012, 43(5): 1-11.
摘要:
地面运动峰值和反应谱的空间相关模型是将目前概率地震灾害分析和危险性分析从单一地点扩展到多个地点的关键分量,并便于在包括空间分布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地震损失评估及震动图插值等工作中广泛应用。尚未得到彻底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不同地震事件中事件间的空间相关变异性。本研究探讨这一问题。为此目的,我们建立了一个合并广泛的地面运动数据库;使用了41个记录完好地震的9 000多个记录。分析结果说明,相对于典型的空间相关模型,在地震灾害和危险性计算中需要包括的空间相关变异性范围大约是±0.1个单位。
地面运动峰值和反应谱的空间相关模型是将目前概率地震灾害分析和危险性分析从单一地点扩展到多个地点的关键分量,并便于在包括空间分布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地震损失评估及震动图插值等工作中广泛应用。尚未得到彻底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不同地震事件中事件间的空间相关变异性。本研究探讨这一问题。为此目的,我们建立了一个合并广泛的地面运动数据库;使用了41个记录完好地震的9 000多个记录。分析结果说明,相对于典型的空间相关模型,在地震灾害和危险性计算中需要包括的空间相关变异性范围大约是±0.1个单位。
2012, 43(5): 12-19.
摘要:
利用可靠的双台站法研究了喜马拉雅-青藏大陆岩石层造山(Hi-CLIMB)项目西藏剖面的地壳Lg波的Q值。使用沿800km长的密间距的地震剖面记录的4次M ≥ 5.5地震提取Lg波波谱。从2 369种可能的配对中挑选出107对高质量的台站间的路径,使我们能够使用标准的双台站法进行Lg波Q值的测量。通过将这107个高质量台站间的Q0(1Hz的Lg波Q)值用做输入,由反演得出衰减特征的横向变化。该地区Q0的估计值范围是从88±5到165±15,羌塘地体的值最低,喜马拉雅山脉较低区域一些地方的值最高。最低值被认为是高泊松比、更高温度以及地壳部分熔融引起的。这些结果不含有任何可检测到的Q0值变化,不论在喜马拉雅-西藏碰撞带(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还是在大班公-怒江缝合带(BNSZ)都是如此。沿喜马拉雅地震探测项目剖面的一致低Q0值证明整个高原的地壳普遍存在部分熔融现象。
利用可靠的双台站法研究了喜马拉雅-青藏大陆岩石层造山(Hi-CLIMB)项目西藏剖面的地壳Lg波的Q值。使用沿800km长的密间距的地震剖面记录的4次M ≥ 5.5地震提取Lg波波谱。从2 369种可能的配对中挑选出107对高质量的台站间的路径,使我们能够使用标准的双台站法进行Lg波Q值的测量。通过将这107个高质量台站间的Q0(1Hz的Lg波Q)值用做输入,由反演得出衰减特征的横向变化。该地区Q0的估计值范围是从88±5到165±15,羌塘地体的值最低,喜马拉雅山脉较低区域一些地方的值最高。最低值被认为是高泊松比、更高温度以及地壳部分熔融引起的。这些结果不含有任何可检测到的Q0值变化,不论在喜马拉雅-西藏碰撞带(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还是在大班公-怒江缝合带(BNSZ)都是如此。沿喜马拉雅地震探测项目剖面的一致低Q0值证明整个高原的地壳普遍存在部分熔融现象。
2012, 43(5): 20-30.
摘要:
给出了反映7年(2004~2010)间全球地震活动性的地震矩张量。这些结果是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计划的产品。该计划维护并扩展了自1976年地震开始的全球地震矩张量目录。自2004年的地震开始,全球矩心矩张量分析利用了中周期面波传播特性分布图研究取得的进步,将这些中周期面波包括到矩张量反演中。对矩心矩张量算法的这一修正使得有可能全球均一性地确定小到MW=5.0地震的矩张量。对于2004~2010年时间段,报告了13 017个新的矩心矩张量。
给出了反映7年(2004~2010)间全球地震活动性的地震矩张量。这些结果是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计划的产品。该计划维护并扩展了自1976年地震开始的全球地震矩张量目录。自2004年的地震开始,全球矩心矩张量分析利用了中周期面波传播特性分布图研究取得的进步,将这些中周期面波包括到矩张量反演中。对矩心矩张量算法的这一修正使得有可能全球均一性地确定小到MW=5.0地震的矩张量。对于2004~2010年时间段,报告了13 017个新的矩心矩张量。
2012, 43(5): 31-43.
摘要:
区域国家地震减灾计划(NEHRP)土类图已成为地震场地表征和危险性研究的重要输入参数。圣路易斯地区广大范围的浅层剪切波速(VS30,土壤上部30m的平均剪切波速)测量产生了实际场点值和用于确定区域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国家地震减灾计划场地类别的均值之间显著的不确定性。在圣路易斯市区国家地震减灾计划场地分类图的绘制工作中,我们分析了92个剪切波速(VS)测量值,在没有VS测量值的区域由不低于1 400个标准贯入试验(SPT)剖面作补充。根据已公布的相关,使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与VS值相关。然后编辑各个地表地质单元和基岩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VS30的倒数与基岩深度呈现出很好的线性关系,这可能因为VS30是呈现相对低VS值的地表材料厚度的函数。通过把对基岩深度回归的VS30值与回归残差的克里格值相加插入VS30值。得到的国家地震减灾计划场地分类图预示圣路易斯地区的山地区域在空间上被划分为从SB到SD类场地,而低洼的洪积平原一致地被划分为SD到SF类场地。
区域国家地震减灾计划(NEHRP)土类图已成为地震场地表征和危险性研究的重要输入参数。圣路易斯地区广大范围的浅层剪切波速(VS30,土壤上部30m的平均剪切波速)测量产生了实际场点值和用于确定区域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国家地震减灾计划场地类别的均值之间显著的不确定性。在圣路易斯市区国家地震减灾计划场地分类图的绘制工作中,我们分析了92个剪切波速(VS)测量值,在没有VS测量值的区域由不低于1 400个标准贯入试验(SPT)剖面作补充。根据已公布的相关,使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与VS值相关。然后编辑各个地表地质单元和基岩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VS30的倒数与基岩深度呈现出很好的线性关系,这可能因为VS30是呈现相对低VS值的地表材料厚度的函数。通过把对基岩深度回归的VS30值与回归残差的克里格值相加插入VS30值。得到的国家地震减灾计划场地分类图预示圣路易斯地区的山地区域在空间上被划分为从SB到SD类场地,而低洼的洪积平原一致地被划分为SD到SF类场地。
2012, 43(5): 44-80.
摘要:
山体滑坡是存在于所有大洲的现象,并且在地貌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滑坡在全球的很多区域也意味着严重的灾害。尽管滑坡很重要,然而据我们估计,滑坡编目图尚覆盖不到1%的陆地斜坡区域,而且缺乏关于滑坡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的系统信息。制作滑坡编目图对记录一个区域内的滑坡发生范围,对调查滑坡的分布、类型、样式、复发性和统计,对确定滑坡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以及对研究地貌在块体运动过程控制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滑坡编目图制作主要依靠立体航空照片目视解译,并辅以野外调查。这样的方法耗时而且占用大量的资源。基于卫星、机载和地面遥感技术的新技术和正在出现的技术,将便利滑坡编目图的制作,减少滑坡编目图编制和系统更新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首先概述滑坡编目的原则,并且回顾制作滑坡编目图,包括基于地貌分析的、基于事件触发的、季节性的,以及多时相的滑坡编目的传统方法。然后,我们检验滑坡编目的近期技术和新技术,考虑了:(1)利用超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去分析地表形貌;(2)对不同类型卫星影像,包括全色、多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的目视解译和半自动分析;(3)方便滑坡野外编目的技术。接下来,我们讨论了利用新的遥感影像数据和技术制作基于地貌分析的、基于事件触发的、季节性的和多时相的滑坡编目图的优点和局限性。最后,我们认为新工具将会帮助改进滑坡编目质量,对所有衍生产品和分析,包括侵蚀研究和地貌景观建模、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估,以及风险评估,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山体滑坡是存在于所有大洲的现象,并且在地貌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滑坡在全球的很多区域也意味着严重的灾害。尽管滑坡很重要,然而据我们估计,滑坡编目图尚覆盖不到1%的陆地斜坡区域,而且缺乏关于滑坡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的系统信息。制作滑坡编目图对记录一个区域内的滑坡发生范围,对调查滑坡的分布、类型、样式、复发性和统计,对确定滑坡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以及对研究地貌在块体运动过程控制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滑坡编目图制作主要依靠立体航空照片目视解译,并辅以野外调查。这样的方法耗时而且占用大量的资源。基于卫星、机载和地面遥感技术的新技术和正在出现的技术,将便利滑坡编目图的制作,减少滑坡编目图编制和系统更新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首先概述滑坡编目的原则,并且回顾制作滑坡编目图,包括基于地貌分析的、基于事件触发的、季节性的,以及多时相的滑坡编目的传统方法。然后,我们检验滑坡编目的近期技术和新技术,考虑了:(1)利用超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去分析地表形貌;(2)对不同类型卫星影像,包括全色、多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的目视解译和半自动分析;(3)方便滑坡野外编目的技术。接下来,我们讨论了利用新的遥感影像数据和技术制作基于地貌分析的、基于事件触发的、季节性的和多时相的滑坡编目图的优点和局限性。最后,我们认为新工具将会帮助改进滑坡编目质量,对所有衍生产品和分析,包括侵蚀研究和地貌景观建模、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估,以及风险评估,会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