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44卷 第3期
2013, 44(3): 1-7.
摘要:
破裂扩展方向是影响地震引发地震动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表征促进潜在破裂扩展方向的因素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分析了加州帕克菲尔德附近圣安德烈斯断层上反复发生的地震序列的地震方向性。同一序列中的所有地震都有非常相似的波形并有重叠的地表破裂。我们说明,普通序列地震之间传递函数的微妙变化可以被认为是视破裂持续时间的改变。计算了所有可用台站的成对地震事件以及每个序列的相对视破裂持续时间。我们反演这些测量结果,得到了序列中各单一事件相对于参考事件的视破裂持续时间的估计值。视破裂持续时间随方位的变化证实了破裂方向性。我们说明,大多数所分析的微震显示为东南向破裂。我们还说明,在给定的重复序列中,大多数地震往往显示出相同的破裂方向。
破裂扩展方向是影响地震引发地震动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表征促进潜在破裂扩展方向的因素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分析了加州帕克菲尔德附近圣安德烈斯断层上反复发生的地震序列的地震方向性。同一序列中的所有地震都有非常相似的波形并有重叠的地表破裂。我们说明,普通序列地震之间传递函数的微妙变化可以被认为是视破裂持续时间的改变。计算了所有可用台站的成对地震事件以及每个序列的相对视破裂持续时间。我们反演这些测量结果,得到了序列中各单一事件相对于参考事件的视破裂持续时间的估计值。视破裂持续时间随方位的变化证实了破裂方向性。我们说明,大多数所分析的微震显示为东南向破裂。我们还说明,在给定的重复序列中,大多数地震往往显示出相同的破裂方向。
2013, 44(3): 8-16.
摘要:
2011年4月11日日本东北福岛县浜通地震于2011年3月11日东北地方太平洋海岸近海地震之后1个月发生在一地震活动区。这次浜通地震在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系沢断层上造成14km长向西的正滑破裂,同时在西北西-东南东走向的汤野岳断层造成16km长向南的正滑破裂。沿系沢断层的滑动从南端到中部突然增加,其中测量的最大位移近2m;该断层的中段到北西端的滑动逐渐降低。汤野岳断层也有不对称的滑动分布,在其北西段附近峰值约为0.9m。从破裂沿这两条断层扩展的方向来考虑,显然测量到的地表断错在走向上不对称,在更靠近破裂起始的断层末端观测到最大断错,而在破裂终止的方向显现出逐渐减小。滑动分布和震中位置的地表观测结果与滑动反演模型得出的地震破裂的总体特征一致。浜通地震断层超过60%的破裂长度以及其他历史正断层地震,滑动位移量小于或等于最大滑动的30%。根据破裂长度、最大和平均位移估计的该地震的矩震级(MW)在6.5~6.8之间,与地震学确定值6.6相一致。在线材料:2011年4月11日浜通地震沿系沢断层和汤野岳断层地表滑动分布的辅助数据。
2011年4月11日日本东北福岛县浜通地震于2011年3月11日东北地方太平洋海岸近海地震之后1个月发生在一地震活动区。这次浜通地震在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系沢断层上造成14km长向西的正滑破裂,同时在西北西-东南东走向的汤野岳断层造成16km长向南的正滑破裂。沿系沢断层的滑动从南端到中部突然增加,其中测量的最大位移近2m;该断层的中段到北西端的滑动逐渐降低。汤野岳断层也有不对称的滑动分布,在其北西段附近峰值约为0.9m。从破裂沿这两条断层扩展的方向来考虑,显然测量到的地表断错在走向上不对称,在更靠近破裂起始的断层末端观测到最大断错,而在破裂终止的方向显现出逐渐减小。滑动分布和震中位置的地表观测结果与滑动反演模型得出的地震破裂的总体特征一致。浜通地震断层超过60%的破裂长度以及其他历史正断层地震,滑动位移量小于或等于最大滑动的30%。根据破裂长度、最大和平均位移估计的该地震的矩震级(MW)在6.5~6.8之间,与地震学确定值6.6相一致。在线材料:2011年4月11日浜通地震沿系沢断层和汤野岳断层地表滑动分布的辅助数据。
2013, 44(3): 17-24.
摘要:
使用2002年M7.9阿拉斯加迪纳利断层地震(DFE)周围的地震形变和无震形变的观测资料,检验了余滑应该伴有颤动的假设。余滑比自发慢滑动发生得更频繁,而且已在更广泛的构造环境中观测到了。因此,伴随余滑的颤动存在与否能提供有关颤动生成的新线索。我们还搜寻了前兆颤动,即假定加速滑动导致破裂的证据。我们的搜寻在迪纳利断层地震前5天及其后3个月内的几个时段均未得到颤动。这种否定结果和一系列其他观测结果,或许都可用破裂穿透到假定的闭锁区以下到达摩擦过渡区内来解释。尽管并非独一无二,但这种解释确证了先前巨大逆冲断层和转换断层地震破裂完全延展到过渡区的模型。
使用2002年M7.9阿拉斯加迪纳利断层地震(DFE)周围的地震形变和无震形变的观测资料,检验了余滑应该伴有颤动的假设。余滑比自发慢滑动发生得更频繁,而且已在更广泛的构造环境中观测到了。因此,伴随余滑的颤动存在与否能提供有关颤动生成的新线索。我们还搜寻了前兆颤动,即假定加速滑动导致破裂的证据。我们的搜寻在迪纳利断层地震前5天及其后3个月内的几个时段均未得到颤动。这种否定结果和一系列其他观测结果,或许都可用破裂穿透到假定的闭锁区以下到达摩擦过渡区内来解释。尽管并非独一无二,但这种解释确证了先前巨大逆冲断层和转换断层地震破裂完全延展到过渡区的模型。
2013, 44(3): 25-31.
摘要:
将经验格林函数基于尾波的分析应用于发生在日本震级范围为1.8至6.9的4个地震序列来测量辐射能、拐角频率和应力降。我们发现这些序列的视应力或应力降对地震矩没有系统的依赖性,而且发现二者均呈对数正态分布。然而,我们也鉴别出了几个高能的和衰弱的异常地震事件,表现出与其他序列事件截然不同的频谱特征。这些地震事件显示出,视应力和应力降的许多变化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而这一点对地震危险性分析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将经验格林函数基于尾波的分析应用于发生在日本震级范围为1.8至6.9的4个地震序列来测量辐射能、拐角频率和应力降。我们发现这些序列的视应力或应力降对地震矩没有系统的依赖性,而且发现二者均呈对数正态分布。然而,我们也鉴别出了几个高能的和衰弱的异常地震事件,表现出与其他序列事件截然不同的频谱特征。这些地震事件显示出,视应力和应力降的许多变化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而这一点对地震危险性分析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 44(3): 32-52.
摘要:
尽管场地响应现象已是全球都公认的,然而对澳大利亚的许多地区,之前并没有研究过风化层属性对地震动的影响。为了描述风化层能改变地震动的特性,本文通过验证研究评估了为一级地震危害性和灾害风险评估的应用而编制的澳大利亚全国场地分类图。在缺乏风化层厚度和基本周期数据的情况下,场地类别根据在加利福尼亚研制的利用地质材料与地层上部30m的剪切波速度(VS30)的关系的方法进行归类。随后将这一分类方案调整到适合澳大利亚的地质环境,包括对这一稳定地质构造中通常碰到的原地风化表层土存在的校正。本文所得结果用纽卡斯尔、悉尼和珀斯市区各种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横跨澳大利亚各种场地基岩优势环境的地球物理数据和岩土数据进行了验证。这些分析的结果说明了在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场地类别中应用限定深度的剪切波速度方法的有效性,但同时也突出了局限性。
尽管场地响应现象已是全球都公认的,然而对澳大利亚的许多地区,之前并没有研究过风化层属性对地震动的影响。为了描述风化层能改变地震动的特性,本文通过验证研究评估了为一级地震危害性和灾害风险评估的应用而编制的澳大利亚全国场地分类图。在缺乏风化层厚度和基本周期数据的情况下,场地类别根据在加利福尼亚研制的利用地质材料与地层上部30m的剪切波速度(VS30)的关系的方法进行归类。随后将这一分类方案调整到适合澳大利亚的地质环境,包括对这一稳定地质构造中通常碰到的原地风化表层土存在的校正。本文所得结果用纽卡斯尔、悉尼和珀斯市区各种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横跨澳大利亚各种场地基岩优势环境的地球物理数据和岩土数据进行了验证。这些分析的结果说明了在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场地类别中应用限定深度的剪切波速度方法的有效性,但同时也突出了局限性。
2013, 44(3): 53-56.
摘要:
众所周知,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伴随产生电磁效应(Гохберг и ∂р,1987;Мuгунов,Соболев,2006;Sgrigna et al,2004)。
众所周知,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伴随产生电磁效应(Гохберг и ∂р,1987;Мuгунов,Соболев,2006;Sgrigna et al,2004)。
2013, 44(3): 57-67.
摘要:
对先前提出的实时地震烈度计算的近似滤波进行了改进。随着地震早期预警(EEW)系统变得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由于频率域的滤波产生时间滞后,当前计算JMA(日本气象厅)地震烈度的方法显示出了严重的问题。为了改进这一方法以允许进行适宜地震早期预警系统的实时计算,我们提出在时间域用近似滤波进行实时地震烈度计算。对于诸如强震仪的简单计算系统,由于近似滤波仅由4个一阶滤波和1个二阶滤波组成,可直接计算实时地震烈度。根据使用K-NET和KiK-net台网强震仪的检验我们发现,强震仪有足够的计算能力进行更复杂的滤波。我们研制出了应用于时间域进行精确实时地震烈度计算的由6个二阶滤波构成的近似滤波。日本气象厅地震烈度与使用改进的近似滤波计算的实时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用大量强震记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日本气象厅地震烈度与实时地震烈度之间的差异在99%的记录中都小于0.1。尽管改进的滤波需要两倍于以前近似滤波的计算能力,但它适合于需要更精确实时计算地震烈度的地震预警系统。
对先前提出的实时地震烈度计算的近似滤波进行了改进。随着地震早期预警(EEW)系统变得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由于频率域的滤波产生时间滞后,当前计算JMA(日本气象厅)地震烈度的方法显示出了严重的问题。为了改进这一方法以允许进行适宜地震早期预警系统的实时计算,我们提出在时间域用近似滤波进行实时地震烈度计算。对于诸如强震仪的简单计算系统,由于近似滤波仅由4个一阶滤波和1个二阶滤波组成,可直接计算实时地震烈度。根据使用K-NET和KiK-net台网强震仪的检验我们发现,强震仪有足够的计算能力进行更复杂的滤波。我们研制出了应用于时间域进行精确实时地震烈度计算的由6个二阶滤波构成的近似滤波。日本气象厅地震烈度与使用改进的近似滤波计算的实时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用大量强震记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日本气象厅地震烈度与实时地震烈度之间的差异在99%的记录中都小于0.1。尽管改进的滤波需要两倍于以前近似滤波的计算能力,但它适合于需要更精确实时计算地震烈度的地震预警系统。
2013, 44(3): 66-80.
摘要:
2011年5月11日,一个中等震级地震(MW5.1)袭击了西班牙东南部洛尔卡城和邻近地区,造成了显著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通过地震影响区的野外考察对250多处主要是碎裂型(岩/土崩塌、碎裂的土质滑坡和岩崩)诱发滑坡进行了定点和特征描述。与以前该区域相似震级(MW4.7~5.0)的地震事件,以及以前预测地震期间斜坡表现的模型结果相比,本次地震诱发滑坡的数量相当大。提出了几个原因来解释这种差异:(1)地震序列中相对高震级(MW4.5)的前震可能弱化了区域内的斜坡强度;(2)这些事件产生了高的地震动峰值;(3)发生了地形场地效应。本研究的结果指出了在改进区域斜坡特征研究模型时考虑这些影响的重要性。
2011年5月11日,一个中等震级地震(MW5.1)袭击了西班牙东南部洛尔卡城和邻近地区,造成了显著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通过地震影响区的野外考察对250多处主要是碎裂型(岩/土崩塌、碎裂的土质滑坡和岩崩)诱发滑坡进行了定点和特征描述。与以前该区域相似震级(MW4.7~5.0)的地震事件,以及以前预测地震期间斜坡表现的模型结果相比,本次地震诱发滑坡的数量相当大。提出了几个原因来解释这种差异:(1)地震序列中相对高震级(MW4.5)的前震可能弱化了区域内的斜坡强度;(2)这些事件产生了高的地震动峰值;(3)发生了地形场地效应。本研究的结果指出了在改进区域斜坡特征研究模型时考虑这些影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