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7-1893
  • CN 10-1855/P

2012年  4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2010年中国青海地震:超剪切破裂的中等地震
D. Wang, J. Mori, 张岩, 吕春来, 许忠淮
2012, 43(4): 1-9.
摘要:
通过对近场以及远震数据的分析,估算了2010年中国青海地震(MW6.9)的破裂速度。破裂起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YUS台站实测近场地震图的比较显示出约为5.0km/s的快速超剪切破裂传播。根据使用包络线反褶积法和经验格林函数事件的远震分析,在震中东南6.5km和41.8km的地方鉴别出2个高频脉冲,说明为2个子事件。高频脉冲事件的地点和时间也显示出4.7~5.8km/s的超剪切破裂速度。超剪切破裂速度可能致使破裂向玉树镇扩展时产生了严重破坏。
2008年汶川地震前重力监测及其变化研究
Yiqing Zhu, F. Benjamin Zhan, Jiangcun Zhou, Weifeng Liang, Yunma Xu, 刘芳, 祝意青
2012, 43(4): 10-20.
摘要:
大地震会产生地面重力变化在50年前已被公认,中国开展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已有30多年。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重力研究人员2006年发现,在中国的南北地震带存在明显的重力变化,认为2007~2008年四川汶川地区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可能,并提出了中期预测意见。这一研究表明,把重力变化作为主要的地震前兆是可行的。本文中,我们给出了地震监视区重力测量的方法,以及分析地震测量数据的程序,还有汶川5·12地震之前重力变化的特征。尽管汶川震中附近存在明显的重力变化,但重力变化是否能被看成是汶川地震的前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本文讨论了重力变化的不确定性,包括重力测量误差、地壳垂直运动及水文重力效应等。观测数据还存在其他局限,重力观测站点密度小以及观测时间间隔长(2~3年),不能捕捉到孕震过程中出现的完整前兆信息。基于这些,我们对重力数据采集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加强未来用重力监测数据研究地震的能力。
阿留申岛弧的非火山颤动
C. L. Peterson, S. R. McNutt, D. H. Christensen, 宋军, 王大宏, 薛娜, 吕春来
2012, 43(4): 21-29.
摘要:
在阿留申岛弧观测到了一些非火山颤动。在数座火山上的大跨区的地震台网也监测到颤动状的事件,因此不可能与任何一座火山体有关。虽然目前还不能给这些颤动定位,但我们根据多个台网的反射时差和振幅给出了大概的位置。多数非火山颤动是在所推断的太平洋消减板块闭锁区或从蠕动到闭锁转换区记录到的。有一次非火山颤动事件是在拉特群岛和安德烈亚诺夫群岛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增强时期记录到的。类似的同步增加以往在阿留申群岛记录到过,并被假设是由慢滑动事件引起的大范围应力变化造成的。2008年7月12日奥克莫克火山喷发约1小时后在科罗文和大锡特金地震台网记录到显著的非火山颤动。非火山颤动并不是分散地出现在整个阿留申岛弧,而似乎是集中在几个地区。用2 500km的消减带,我们有机会检查这些地区并将其与不产生非火山颤动地区加以比较,以便确定产生该颤动的作用因素。
可用于地震早期预警的家用地震仪
S. Horiuchi, Y. Horiuchi, S. Yamamoto, H. Nakamura, Changjiang Wu, P. A. Rydelek, M. Kachi, 王蕤, 吕春来
2012, 43(4): 30-36.
摘要:
日本气象厅(JMA)已开始推出一项地震早期预警(EEW)的实际服务,预计在不久的未来,将非常密集地布设安装信号接收装置。地震早期预警的接收/预警装置配有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并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再加上一个便宜的地震仪和模数(A/D)转换器,该装置就变成了一个实时的地震观测系统,我们称之为家用地震仪(Home Seismometer)。如果这种家用地震仪与地震早期预警的标准接收装置相连接,那么地震观测系统的数量就会极大地增多。在房间里,由人的活动所引起的背景噪声可能非常大,为此我们专门编写了软件,从而能够使用该家用地震仪进行现场预警。我们对软件做了检验,发现该软件能够准确地将噪声和地震分辨开来,并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地震事件。
根据瑞雷波确定近地表品质因子Q
Jianghai Xia, R. D. Miller, C. B. Park, Gang Tian, 尹晓菲, 吕春来
2012, 43(4): 37-46.
摘要:
反演高频率(≥ 2Hz)的瑞雷波的相速度可得到分层地球模型从地表到地下30m以内的剪切(S)波速度。如果已知S波速度VS、压缩(P)波速度VP和瑞雷波速度,通过反演瑞雷波衰减系数就可以获得分层地球模型的P波品质因子QP和S波品质因子QS。模拟结果证明,根据瑞雷波衰减系数反演品质因子QS是可行的。当VS/VP达到0.45时,不能忽略QP对瑞雷波衰减系数的贡献,这种情况在近地表构造中并非罕见。从某些地质构造中的瑞雷波衰减系数反演得到QP是可能的,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认为的观点,即相对于P波的品质因子QP,瑞雷波的衰减系数对S波的品质因子QS更为敏感。在亚利桑那沙漠,采集了60道的面波数据。对一个层厚度超过20m的10层模型,首先利用多道面波分析(MASW)方法反演数据得到S波速度,然后通过反演衰减系数确定品质因子。
近距离观测的散射P'P'波
P. S. Earle, S. Rost, P. M. Shearer, C. Thomas, 林秀娜, 曲保安, 吕春来
2012, 43(4): 47-61.
摘要:
在震后2 300~2 450s的时间内,于震中距30°~50°之间发现了以前从未报道过的1Hz散射波。这些散射波可能是在上地幔和地壳发生的PKPbc到PKPbc的反方位角散射而产生的,为绘制地幔非均匀性的小尺度变化(10km)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大孔径地震台阵(LASA)记录的阵列波束清晰地展示了散射波能量从噪声中逐步显露,在大约80s后达到最大振幅,并在150s后恢复到噪声水平。横向与径向慢度(ρt,ρr)的叠加显示在大约(2,-2)和(-2,-2)s/°存在两个峰值,表明这些波是沿着主弧路径(180°~360°)到达,而且明显是反方位角。基于上述观测资料,我们提出一种地幔和地表的PKPbc到PKPbc的散射机制,因为(1)这与散射波到时和散射波特有的慢度特征相吻合,(2)它的散射路径与之前观测到的深部地幔PK·KP散射路径类似(Chang and Cleary,1981)。观测到的上地幔散射波和PK·KP波均符合散射波的广义集合,我们称其为P'·d·P',可以在地幔的任意深度d散射。
基于GIS的2005年克什米尔地震区滑坡易发性区划
U. Kamp, B. J. Growley, G. A. Khattak, L. A. Owen, 许冲, 吕春来
2012, 43(4): 62-77.
摘要:
2005年10月8日发生的MW7.6克什米尔地震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北部触发了数千个滑坡。这些滑坡密集分布于6个地貌-地质-人类活动环境区内。基于ASTER卫星影像和GIS技术,构建并分析了一个包含2 252个滑坡的空间数据库。应用滑坡多元评估判据确定单次地震事件触发滑坡各个地震滑坡控制参数的重要性。这些控制参数包括岩性、断裂、坡度、坡向、高程、土地覆盖类型、河流与公路。结果展示了4类级别的滑坡易发区域。此外,结果还表明了岩性对滑坡的影响作用最大,尤其在岩石高度破碎区域,例如页岩、板岩、碎屑岩、石灰岩与白云岩。还有,距离断层、河流与公路较近也是滑坡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滑坡也常常发生在坡向朝南的中海拔斜坡上。灌木林地、草原、农业用地也是滑坡易发区域,而森林覆盖的斜坡较少发育滑坡。研究区的1/3被滑坡极高易发区或高易发区所覆盖,需要开展快速的滑坡减灾措施。其余的区域为滑坡低易发区与中易发区,相对稳定。本文研究支持以下观点:(1)地震触发滑坡往往发生在地震滑坡控制参数相关的特定区域内;(2)在西喜马拉雅地区,森林砍伐与公路建设往往是同震滑坡或地震后短期内滑坡发生的重要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