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7-1893
  • CN 10-1855/P

2012年  43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从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巨型逆冲断层破裂得到的经验教训
P. Shearer, R. Bürgmann, 赵雯佳, 吕春来
2012, 43(1): 1-23.
摘要:
发生于2004年的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因其规模巨大,并且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而得到广泛的研究。研究者通过分析大量高质量的地震、大地测量和地质数据,提出很多构造模型,以进一步了解这次地震的破裂长度、持续时间、断层几何形状、破裂速度和滑动过程等信息。一些最新的模型尽管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在大尺度特征上都是一致的,例如,沿着整个长1 300~1 500km的破裂区域都有明显的同震滑动。块体滑动的速度非常快,足以辐射出地震波。由于这次地震的规模很大,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这也促使人们创造和发展新的分析和反演方法,如多源反演、高频体波成像,以及通过卫星观测海啸浪高和重力变化等。苏门答腊巨型逆冲断层地震是40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也是到目前为止资料记载保存最完好的地震,但它的一些特性与其他大的俯冲带地震看起来没有根本上的不同。
地震水晶球证实全球大部分模糊不清
R. A. Kerr, 康瑞清, 何钧, 吕春来
2012, 43(1): 24-28.
摘要:
由于地震预测失败,地震学家试图进行更加模糊的预报,日本的巨大地震不过是再一次提醒这种方法存在缺陷。
谈谈两次地震
K. Heki, 李晶, 吕春来
2012, 43(1): 29-31.
摘要:
2011年3月11日东部近海地震发生后日本气象厅"大海啸警报"的发布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基于RS/GIS的汶川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统计分析
CHEN Jianping, LI Jianfeng, QIN Xuwen, DONG Qingji, 孙岩, 李剑峰
2012, 43(1): 32-42.
摘要:
采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分析了汶川地区区域地质概况、主要构造带的分布性状,以及2008年5月12日地震后大型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在上述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室内外综合研究,从遥感宏观分析角度通过对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以及与地震、地貌、地层、岩性、构造等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利用证据权重法对区域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空间性做出定量的综合评价,并依此提出对研究区的灾害治理进行分级,随后给出治理的建议。
用有限元反演2009年拉奎拉(意大利)MW6.3地震的DInSAR数据
E. Trasatti, C. Kyriakopoulos, M. Chini, 李守勇, 吕春来
2012, 43(1): 43-49.
摘要:
断层滑动分布通常是通过假设当地地壳是弹性、均匀、各向同性的半空间由大地测量数据恢复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空间密集的大地测量数据(如,DInSAR图像)同震形变突出的复杂图案,需要新的模拟工具,譬如能够代表地壳流变学和复杂几何关系的数值方法。在这种研究中,我们发展了一种能对当地地壳进行更加真实解释的有限元反演大地测量数据的方法。这种方法应用于2009年拉奎拉地震(MW6.3),使用了同震位移的DInSAR图形。结果突出了不可忽略的介质结构的影响:均匀和非均匀模型显示的差异占断层滑动分布值的20%。此外,非均匀模型中在震源的上方出现了一个新滑动区。我们对分辨率也进行了研究,显示出由大地测量数据恢复的有关断层滑动分布的信息应被认为是周围片区的平均。
地震震级空间分布的非参数分析
Mario Francisco-Fernández, Alejandro Quintela-del-Río, Rubén Fernández Casal, 马铭志, 朱大庆, 吕春来
2012, 43(1): 50-65.
摘要:
描述了应用非参数局部线性回归对震级平均趋势空间结构的研究。如果推测特定区域的地震数据集有空间相关,则需要使用修正版本的广义交叉验证方法计算光滑参数,以获得平均震级估计量。这种方法允许我们将空间依赖考虑进去从而获得更好的光滑参数。而且,应用参数自助法(bootstrap)可以量化由非参数估计方法得出的空间图的变异,也可以计算在特定震中发生的地震观测的震级大于等于给定阈值的概率。这些方法应用于两个不同的地震数据集: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历史地震目录和加利福尼亚1998年1月到2008年4月的地震。
论可能存在的地幔柱地震导波
B. R. Julian, J. R. Evans, 袁志祥, 吕春来
2012, 43(1): 66-84.
摘要:
假想的地幔热地幔柱预期地震波速低,因而可支持类似于断层带地震导波、光纤波和海洋声音固定和测距通道声波的弹性导波传播。地幔柱导波在波导中对几何复杂性并不敏感,其频散会使其在地震记录中与众不同并提供可以补充地震层析成像波导结构的有关信息。检测这类波将成为地幔柱存在新一类强有力的证据。
嵌于无限介质中的圆柱形通道支持两类轴对称弹性波振型,即扭转振型和纵向-径向振型。扭转振型有与柱体表面横切的直线质点运动。纵向-径向振型在含有圆柱体轴的平面上有椭圆形质点运动,在轴附近有反向运动。椭圆形质点运动的方向随距离与轴反向:基本振型为一倍,第一谐波为两倍,依此类推。每种振型只有在超过其截止频率时才存在,相速度和群速度在无限介质中等于剪切波速。在高频率时两种速度在通道中接近剪切波速。所有振型在它们的群速度中均有最小值,在地震记录上产生艾里相位。对于剪切波速有百分之几的反差尽管对于地球的热地幔柱而言是现实的,但最大的信号是反向频散的,并有约0.1~1Hz和15~30s持续时间的优势频率。
可观测到的地幔柱波至少有两个可能的来源:(1)深地幔中地幔柱与高振幅核震相焦散线的相交;(2)向下传播的导波在核幔边界ScS状的反射。最近广泛部署的宽带地震仪使搜索这些波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