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7-1893
  • CN 10-1855/P

2014年  45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利用持续监测滤波后的垂直位移更快速短距离地震预警:2010年台湾甲仙地震典型例子研究
Yih-Min Wu, Ting-Li Lin, Wei-An Chao, Hsin-Hua Huang, Nai-Chi Hsiao, Chien-Hsin Chang, 张磊, 吴何珍, 吕春来
2014, 45(4): 1-10.
摘要:
收集了台湾强震观测计划(TSMIP)台站记录的2010年袭击台湾南部的甲仙地震(M6.4)的强震加速度图,用来对我们提出的短距离地震预警(EEW)方法进行离线测试。2010年的甲仙地震表明了人们对短距离地震预警的迫切需求。所测试的短距离地震预警方法是一种基于阈值的方法,依赖于滤波后的垂直位移的幅度。我们的结果显示,与台湾当前针对短距离警报的地震预警系统(EEWS)相比,所测试方法的地震预警提前时间有了显著提高。对于震中距约为25km的地方,地震预警的提前时间比强地震动加速度到达时间早了2~4s。我们认为,这种基于阈值的地震预警方法也许可用于目标地区和全球孕震区附近急需地震预警的对象。
菲律宾海板块内发生的日本岐阜县美浓东部地震(M5.6)的震源机制
雑賀敦, 大久保慎人, 李君, 白玲
2014, 45(4): 11-20.
摘要:
2011年12月14日在日本歧阜县瑞浪市之下的菲律宾海板块(PHS)发生了M5.6地震。东浓地震科学研究所(TRIES)的密集地震台网观测到了美浓东部之下的该地震及震中周围余震中的17次。我们详细研究了这些地震事件的分布和震源机制,讨论了菲律宾海板块和俯冲构造内的应力场。在初震(M1.6,震源深度48.1km)之后,在菲律宾海板块上界面之下约6km发生了主震(M5.6,震源深度47.7km)。这次地震的余震活动在54°东倾的平面上向下扩展到洋底莫霍面附近。多数地震的震源机制具有正断型特征,T轴为东西(与海沟轴平行)方向。我们认为,菲律宾海板块的凸面向下形状和平行于海沟轴的拉张状态的应力场,可能是这些正断型地震的诱因。
根据震源机制迭代联合反演应力和断层取向
V. Vavryčuk, 高熹微, 宋程, 万永革, 吕春来
2014, 45(4): 21-33.
摘要:
根据震源机制反演应力张量需要知道哪个节面是断层。如果这类信息缺失,而且断层面和辅助节面有交换,应力反演就可导致不精确的结果。众所周知,Michael研制的线性反演方法即使震源机制的断层面选择错误时得到的主应力方向也相当准确。然而,形状比对于断层面的选择更为敏感,用辅助节面替代断层会导致明显误差。通过修改Michael的方法并联合反演应力和断层取向克服了这种困难。断层取向通过对断层不稳定性施加约束来确定,迭代计算得到应力。作为副产品,断层上的总体摩擦系数也能同时确定。数值试验表明,新的迭代应力反演方法快速、准确,表现明显优于标准线性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克里特岛中部和捷克共和国的波希米亚西部震群区的实际数据为例进行说明。在克里特岛中部数据中,联合迭代反演法正确识别了38个断层中的36个。在波希米亚西部数据中,反演识别的断层接近震源丛集描绘的主断层面。总体摩擦系数在克里特岛中部和波希米亚西部分别为0.75和0.85。
MSATSI:结合可靠经典方法的新简化用户处理及可视化工具的应力反演MATLAB软件包
P. Martínez-Garzón, G. Kwiatek, M. Ickrath, M. Bohnhoff, 崔华伟, 万永革, 吕春来
2014, 45(4): 34-45.
摘要:
根据地震震源机制估计应力场方向是理解地壳力学以及地震物理现象的一个相关方法。
根据环境地震噪声和远震瑞雷波分析得到的台湾海峡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黄有志, 姚华建, 吴大铭, 梁文宗, 黄柏寿, 林正洪, 温国梁, 李万金, 吕春来
2014, 45(4): 46-65.
摘要:
虽然台湾西部的造山运动逐渐减弱,但台湾海峡的确还发生大、小地震。主要由于后勤原因,以前的研究基本没触及该地区。然而该地区的整体地壳构造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可能提供造山运动之前原始台湾的线索。通过将使用台站对从环境地震噪声提取的时域经验格林函数(TDEGF)与传统面波双台法(TS)相结合,我们能构建出5~120s之间的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使用台湾和海峡两岸的台湾宽频带地震台阵(BATS)的台站,我们能够获得该地区不同地方的平均一维VS结构。如预期所料,结果显示在地壳上部15km内有显著的剪切波速度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上地壳和台湾岛西南海域上地壳分别出现最高VS和最低VS,它们相差约0.6~1.1km/s。对于海峡的不同地方,海峡中部上地壳VS结构比北部和南部低约0.1~0.2km/s。台湾海峡地下的上地幔VS结构(莫霍面-150km)比AK135模型低约0.1~0.3km/s。整体地壳厚度约为30km,比台湾岛下的地壳厚度更薄且变化更小。使用水深超过1 000m海域中的短周期频散数据反演地震波速度结构除大陆架外还应将水层考虑进去。
基于地震滑坡的汶川M8.0地震烈度分布图高烈度区修正
许冲, 徐锡伟, 周本刚, 于贵华, 吕春来
2014, 45(4): 66-77.
摘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建立了一个详细完整的汶川地震滑坡编目图。该编目图显示,汶川地震中滑坡主要分布在约110 000km2的区域内,滑坡的面积为1 160km2。这些滑坡是依据地震前后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和航片,使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圈定出每一个单体滑坡,每个单体滑坡对应一个区要素,并对部分滑坡进行了现场调查验证。基于此,本文选择一个面积为44 031km2的滑坡高密度区域作为研究区,区内滑坡数量为196 007个,面积为1 150.622km2。在原汶川M8.0地震烈度分布图的基础上,基于地震滑坡面积百分比(LAP)分析,建立了地震滑坡面积百分比(滑坡密度)与地震烈度匹配定量标准:LAP ≥ 70%,为XⅡ烈度区;20% ≤ LAP < 70%,为XI烈度区;5% ≤ LAP < 20%,为X烈度区;1% ≤ LAP < 5%,为IX烈度区;LAP < 1%,为VⅢ烈度区及低于VⅢ烈度的区域。对原烈度图覆盖约123 832km2的VⅡ及VⅡ以上烈度区边界进行了修正。修正前后的烈度图与地震滑坡的匹配度分别为93.8%和95.8%,可见修正后地震滑坡与地震烈度的匹配度提高了2.0个百分点。本文所制定的地震滑坡面积百分比与地震烈度的定量关系,可为其他地震事件,尤其是发生于高山峡谷区地震事件的烈度分布图制作提供方法参考、标准和依据。
北岭地震20年后
T. Heaton, 姚雪绒, 赵仲和
2014, 45(4): 78-81.
摘要:
城市地震,如1994年的6.7级北岭地震,为我们这些人清晰了解地震危险性的工作提供了的独特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