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50卷 第6期
2019, 50(6): 501-523.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6001
摘要:
塞尔基奥(Serchio)山谷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地方之一。研究地球化学和水文过程是托斯卡纳区域政府资助的地震预防、预测试点项目的一部分,通过调查皮耶韦福斯切纳村附近的普拉迪拉马(Prà di Lama)的热水化学组成,评估该地点是否适合进行地震地球化学前兆监测。调查方案既利用了随机取水样调查的化学分析结果,还选用了自动化台站连续测定的物理化学参数。选定的物理化学参数的连续信号是利用一套专用参数传感器自动测量的。为定量描述在深部中生代含水层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采用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处理了水中溶解的主要无机组分浓度。结合这些资料,确定了该地热系统的地球化学背景,并详细描述了补给泉水的地热水层的综合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模型。根据长时间观测的物理和地球化学参数的微小变化,在地下水较长、较深的循环路径中,局部地壳应变监测参数的位置敏感性以及对地震活动构造的相近性等,可以确定皮耶韦福斯切纳地热系统是确定流体可能与深部地震孕育过程中诱发的能量释放和渗透率变化有关的有利场所。本文提出的综合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和建模方法有益于其他地方类似的工程设计。
塞尔基奥(Serchio)山谷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地方之一。研究地球化学和水文过程是托斯卡纳区域政府资助的地震预防、预测试点项目的一部分,通过调查皮耶韦福斯切纳村附近的普拉迪拉马(Prà di Lama)的热水化学组成,评估该地点是否适合进行地震地球化学前兆监测。调查方案既利用了随机取水样调查的化学分析结果,还选用了自动化台站连续测定的物理化学参数。选定的物理化学参数的连续信号是利用一套专用参数传感器自动测量的。为定量描述在深部中生代含水层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采用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处理了水中溶解的主要无机组分浓度。结合这些资料,确定了该地热系统的地球化学背景,并详细描述了补给泉水的地热水层的综合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模型。根据长时间观测的物理和地球化学参数的微小变化,在地下水较长、较深的循环路径中,局部地壳应变监测参数的位置敏感性以及对地震活动构造的相近性等,可以确定皮耶韦福斯切纳地热系统是确定流体可能与深部地震孕育过程中诱发的能量释放和渗透率变化有关的有利场所。本文提出的综合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和建模方法有益于其他地方类似的工程设计。
2019, 50(6): 524-529.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6002
摘要:
2017年11月发生在韩国东南的浦项市MW5.5地震,是过去一个世纪里韩国境内最大、最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此次地震距增强型地热发电厂非常近,在地震前两年期间该地热厂内的高压注水活动比较频繁,这意味着该地震有可能是人为诱发地震。本文中,我们将地震和大地测量数据相结合,研究了主震及较大余震的特征,限定了地震序列的几何分布,分析了引发地震的可能原因。根据我们的分析,此次浦项地震有可能是受人类工业活动影响所致。最后,我们发现该地震有可能将静应力传导至邻近更大的断层上,增加了邻区的地震危险性。
2017年11月发生在韩国东南的浦项市MW5.5地震,是过去一个世纪里韩国境内最大、最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此次地震距增强型地热发电厂非常近,在地震前两年期间该地热厂内的高压注水活动比较频繁,这意味着该地震有可能是人为诱发地震。本文中,我们将地震和大地测量数据相结合,研究了主震及较大余震的特征,限定了地震序列的几何分布,分析了引发地震的可能原因。根据我们的分析,此次浦项地震有可能是受人类工业活动影响所致。最后,我们发现该地震有可能将静应力传导至邻近更大的断层上,增加了邻区的地震危险性。
2019, 50(6): 530-535.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6003
摘要:
2017年矩震级MW5.4的浦项地震,是韩国自1905年有仪器记录以来最具破坏性的地震,其发生在浦项地热发电厂之下。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显示,浦项地震是由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向地下注水所诱发的,水被直接注入到地下一条应力接近临界状态的断裂带上。此次地震是迄今为止由EGS诱发的最大地震。
2017年矩震级MW5.4的浦项地震,是韩国自1905年有仪器记录以来最具破坏性的地震,其发生在浦项地热发电厂之下。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显示,浦项地震是由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向地下注水所诱发的,水被直接注入到地下一条应力接近临界状态的断裂带上。此次地震是迄今为止由EGS诱发的最大地震。
2019, 50(6): 536-548.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6004
摘要:
布设在蒙古中南部地区的69个宽频带流动台站为期两年的观测资料为我们研究该区域各向异性形成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使用远震SKS分裂方法测量得到的绝大多数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并且具有很大的延迟时间(其中6个台站大于2.0s)。我们认为这种各向异性应该与软流圈流动有关。而局部区域快波方向的改变可能与软流圈流动受西伯利亚克拉通岩石层根的阻挡发生偏折有关。戈壁沙漠地区观测到的各向异性延迟时间比较小,快波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与该区域主要断层和构造走向平行,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岩石层变形的反映。此外,在肯特山南部观测到了大量无效分裂结果,推测该区域存在小尺度地幔上涌。
布设在蒙古中南部地区的69个宽频带流动台站为期两年的观测资料为我们研究该区域各向异性形成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使用远震SKS分裂方法测量得到的绝大多数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并且具有很大的延迟时间(其中6个台站大于2.0s)。我们认为这种各向异性应该与软流圈流动有关。而局部区域快波方向的改变可能与软流圈流动受西伯利亚克拉通岩石层根的阻挡发生偏折有关。戈壁沙漠地区观测到的各向异性延迟时间比较小,快波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与该区域主要断层和构造走向平行,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岩石层变形的反映。此外,在肯特山南部观测到了大量无效分裂结果,推测该区域存在小尺度地幔上涌。
2019, 50(6): 549-555.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6005
摘要:
我们讨论一种三维旋转,通过此旋转可以实现将一个双力偶震源旋转到另一个任意的双力偶。因为双力偶源的对称性,总共有4种旋转模式。以解析解形式给出了一种算法并编写成计算机程序,使其能完成双力偶震源三维旋转的反演问题。也就是说对于每一对震源机制或地震矩张量解,该程序都能找出这4种旋转模式来实现从一个震源机制旋转到另一个震源机制。这种算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引发地震的应力场的研究,以及地震震源机制与孕震区内的构造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等方面。与之相同的反演算法也能应用于对称二阶张量,比如应力或应变张量的三维旋转问题。
我们讨论一种三维旋转,通过此旋转可以实现将一个双力偶震源旋转到另一个任意的双力偶。因为双力偶源的对称性,总共有4种旋转模式。以解析解形式给出了一种算法并编写成计算机程序,使其能完成双力偶震源三维旋转的反演问题。也就是说对于每一对震源机制或地震矩张量解,该程序都能找出这4种旋转模式来实现从一个震源机制旋转到另一个震源机制。这种算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引发地震的应力场的研究,以及地震震源机制与孕震区内的构造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等方面。与之相同的反演算法也能应用于对称二阶张量,比如应力或应变张量的三维旋转问题。
2019, 50(6): 556-572.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6006
摘要:
为了探讨汶川MS8.0地震与温泉气地球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分别在2008年6月、10月和2009年6月对中国西南地区四川西部32处温泉气进行了调查和样品采集,并针对三批次气样中的化学成分和He,Ne,C同位素比值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岷江断裂带的温泉气中3He/4He,δ13CCO2含量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明显增加。根据2008年6月测得的3He/4He最大值(7.42×10-6),预估在康定地区有高达62%的地幔氦增加进入到了温泉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幔流体对温泉的贡献逐渐减少,但壳源气体,如有机物衍生出的CO2和CH4以及放射生成的He,其成分有所增强。温泉气的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在汶川MS8.0地震后,四川西部地区有更多的地幔流体迁移进入地壳中。
为了探讨汶川MS8.0地震与温泉气地球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分别在2008年6月、10月和2009年6月对中国西南地区四川西部32处温泉气进行了调查和样品采集,并针对三批次气样中的化学成分和He,Ne,C同位素比值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岷江断裂带的温泉气中3He/4He,δ13CCO2含量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明显增加。根据2008年6月测得的3He/4He最大值(7.42×10-6),预估在康定地区有高达62%的地幔氦增加进入到了温泉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幔流体对温泉的贡献逐渐减少,但壳源气体,如有机物衍生出的CO2和CH4以及放射生成的He,其成分有所增强。温泉气的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在汶川MS8.0地震后,四川西部地区有更多的地幔流体迁移进入地壳中。
2019, 50(6): 573-586.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6007
摘要:
利用光纤分布式声传感对安装在地面的垂直检波器的响应进行了对比实验。分布式声传感由安装在光纤上的光学询问器组成。光纤是光缆的一部分,安装在0.3~0.76m深的沿海松散沙地环境中。用两个系统同时记录冲击锤产生的地震信号,并直接进行比较。在震源和光纤电缆之间进行两种不同排布方式,即垂射和端射的实验。利用面波频谱分析法,对在两种排布方式用两种传感器系统记录的地震信号进行相同处理。所得结果说明了分布式声传感用于近地表地震测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利用光纤分布式声传感对安装在地面的垂直检波器的响应进行了对比实验。分布式声传感由安装在光纤上的光学询问器组成。光纤是光缆的一部分,安装在0.3~0.76m深的沿海松散沙地环境中。用两个系统同时记录冲击锤产生的地震信号,并直接进行比较。在震源和光纤电缆之间进行两种不同排布方式,即垂射和端射的实验。利用面波频谱分析法,对在两种排布方式用两种传感器系统记录的地震信号进行相同处理。所得结果说明了分布式声传感用于近地表地震测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2019, 50(6): 587-591.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6008
摘要:
我们可以从日本东部大地震中学到什么?在本文中,我研究了过去半个世纪在日本社会中形成的总体物质和社会制度所产生的影响。我以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为例。我还将探讨kuni(日语中的国家、州或民族)的含义,并强调在紧急情况下,迫切需要对不同形式的民族、国家和州进行社会学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从日本东部大地震中学到什么?在本文中,我研究了过去半个世纪在日本社会中形成的总体物质和社会制度所产生的影响。我以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为例。我还将探讨kuni(日语中的国家、州或民族)的含义,并强调在紧急情况下,迫切需要对不同形式的民族、国家和州进行社会学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