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7-1893
  • CN 10-1855/P

2019年  50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欧洲北极地区的地震强化监测
G. Antonovskaya, Y. Konechnaya, E. O. Kremenetskaya, V. Asming, T. Kværna, J. Schweitzer, F. Ringdal, 蒲举, 杨国栋
2019, 50(3): 201-211.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300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挪威地震台阵(NORSAR)与俄罗斯西北地区的地震研究机构(阿尔汉格尔斯克和阿帕季特)合作的初步成果。我们发现,经所有这些机构台网合并后的地震数据联合处理结果与挪威地震台阵给出的区域地震报告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国际数据中心发布的标准地震报告相比,欧洲北极地区的可定位地震事件数目显著增加了。特别是在斯瓦尔巴特群岛和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以北的加科尔(Gakkel)山脊上,这种增长尤为明显。我们还注意到,沿加科尔山脊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事件都位于该山脊略偏南的区域。我们将其解释为靠近加科尔山脊及其以北地区缺少记录台站,以及使用不能完全代表观测传播路径走时的一维速度模型的结果。我们的结论是,虽然目前对欧洲北极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知之甚少,但通过建立适当的合作地震观测基础设施,可以预期对这方面的认识将得到显著提高。
青藏高原中部中小地震的精定位、震源机制及构造背景分析
Y. L. Li, B. S. Wang, R. Z. He, H. W. Zheng, J. Y. Yan, Y. Li, 李娱兰, 郑洪伟, 贺日政
2019, 50(3): 212-230.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3002
摘要:
利用绝对地震定位方法(Hpyo2000)对青藏高原中部地区(32°N~36°N,90°E~93°E)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发生的中小地震进行了重定位。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结果相比,定位后结果整体上更加聚集,水平位差距超过10km,深度上集中在0~8km范围内,这表明青藏高原内部上地壳构造活跃。2017年6月共发生8次3.0级以上地震,定位后的震中位置集中分布在格拉丹东附近。定位前后M<3.0的小地震的结果也显示明显的差异。为此,我们采用CAP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M ≥ 3.0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显示其与地表构造性质较为吻合,青藏高原内部仍受到印度板块强烈的挤压作用。其中2017年6月格拉丹东附近发生的8次地震均为正断或走滑兼正断型,根据前人研究结果,猜测这是壳幔活动剧烈的地表响应。
基于密集喜马拉雅一期台阵的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事件的地震学观测
L. Li, B. S. Wang, Z. G. Peng, W. T. Wang, 李璐, 吴何珍
2019, 50(3): 231-246.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3003
摘要:
喜马拉雅科学探测台阵是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密集流动观测台阵,其中的第一期台阵布设在中国西南部的南北地震带南段。本文中,我们分析了喜马拉雅一期台阵记录到的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事件的数据。这是自1908年通古斯陨石大爆炸事件发生以来最大的外来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的事件。本次陨石坠落事件所辐射出的地震能量被全世界范围的地震台站记录到,包括远在4 000km以外的喜马拉雅一期台阵。然而,在陨石坠落事件发生的约20min前,汤加地区发生了一次5.8级地震,此次地震信号对陨石坠落信号在喜马拉雅一期台阵的波形记录上产生了干扰。为了测试从陨石坠落事件中监测到微弱地震信号的可行性,我们计算了速度谱分析图,并对面波信号进行了频率-波数(F-K)分析。我们识别到一个后方位角(BAZ)约为329.7°,慢度34.73s/deg的震相,与俄罗斯陨石事件的面波震相(BAZ约为325.97°)一致。陨石事件的面波震级MS=3.94±0.18。我们还对日本F-net宽频带地震台阵的数据做了同样的分析,得到陨石事件面波的后方位角为316.61°。综合喜马拉雅一期台阵和F-net台阵的不同后方位角,我们将本次俄罗斯陨石事件定位在58.80°N,58.72°E。与前人的定位结果(55.15°N,61.41°E)相差约为438km,相差较大的原因可能是面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弯曲,偏离我们定位时假设的大圆路径。尽管如此,我们的结果显示,密集喜马拉雅一期台阵及其子台阵可以用于远距离微弱信号的探测。
亚洲东部及边缘海地区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Q. Wang, X. D. Song, J. Y. Ren, 王晴, 宋晓东, 任建业
2019, 50(3): 247-265.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3004
摘要:
本文在亚洲东部地区进行了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的研究。研究区域包括中国东部沿海各省、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岛以及边缘海域。研究中收集了573个宽带台站的12个月的瑞利格林函数,从中提取了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编制了10~70s范围内的速度分布图,并通过反演获得了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剪切波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剪切波速度模型确定了研究区范围内的莫霍面深度和岩石层厚度。速度分布图显示在上地幔中存在三个明显的低速带,其中两个位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带的增生楔内,另一个位于长白山和朝鲜半岛一带之下,上地幔岩石层在这些地区显著变薄。整个研究区域内的速度异常、地壳和岩石层厚度异常分布多呈NNE-SSW方向分布,在剖面图中岩石层显示出"香肠"状薄厚不一的形态。地壳和岩石层厚度均呈现出由NW向SE逐渐减薄的趋势,与中国东南部的多期次岩浆岩的分布相吻合。分析认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以及伴随的多期次回撤是控制中国东部地壳伸展和岩石层减薄的主要动力因素。
《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剖析》第一章:汶川地震
Y. Chen, D. C. Booth, 李万金, 吕春来
2019, 50(3): 266-302.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3005
摘要:
汶川地震是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地震,影响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严重.测定震级为MS8.0,以及震感等级为修订的麦卡利地震烈度(MMI)表XI度,该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