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50卷 第1期
2019, 50(1): 1-20.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1001
摘要:
对完全弹性介质中的一组地震,如果应力降和破裂速度不随震级系统变化,进行仪器响应校正后,在可以确定ML的整个范围内,ML∝MW。然而,实际上我们观察到,ML和MW偏离了1:1的标度关系。天然地震序列和诱发地震活动实例的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对小地震(通常MW小于2~3),ML∝1.5MW,这和其他研究结果一致。由独立测定若干Q值确定的因果算子Q和合成地震震源时间函数褶积可以再生这一比例关系。数据分析和模拟试验的一个重要结果是,观察到的低于某一确定震级的小地震的脉冲宽度及其相应的拐角频率实际上是不变的。因此,在衰减介质中,小地震信号本质上构成了由地震矩来量度其尺度的介质的脉冲响应。简单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到的ML和MW之间的比例系数1.5是矩率函数振幅和持续时间对地震矩固有标度特征和衰减介质频率响应的自然结果。因为这个结果和伍德-安德森地震仪响应对大地震引入的偏差,基于ML的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失去了物理上的合理性,相对于MW导致了大地震和小地震不同的b值。
对完全弹性介质中的一组地震,如果应力降和破裂速度不随震级系统变化,进行仪器响应校正后,在可以确定ML的整个范围内,ML∝MW。然而,实际上我们观察到,ML和MW偏离了1:1的标度关系。天然地震序列和诱发地震活动实例的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对小地震(通常MW小于2~3),ML∝1.5MW,这和其他研究结果一致。由独立测定若干Q值确定的因果算子Q和合成地震震源时间函数褶积可以再生这一比例关系。数据分析和模拟试验的一个重要结果是,观察到的低于某一确定震级的小地震的脉冲宽度及其相应的拐角频率实际上是不变的。因此,在衰减介质中,小地震信号本质上构成了由地震矩来量度其尺度的介质的脉冲响应。简单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到的ML和MW之间的比例系数1.5是矩率函数振幅和持续时间对地震矩固有标度特征和衰减介质频率响应的自然结果。因为这个结果和伍德-安德森地震仪响应对大地震引入的偏差,基于ML的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失去了物理上的合理性,相对于MW导致了大地震和小地震不同的b值。
2019, 50(1): 21-34.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1002
摘要:
近年来(2009~2013年)哥伦比亚马钦火山出现了新的地震活动。为了改善火山监测系统,本文通过分析该地区火山喷气孔和温泉的化学成分及同位素组成,研究了火山排放的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由于火山喷气孔中下部液相分离,导致穹丘中上部的喷气孔亏损δD和δ18O(与大气降雨补给的流体相比)。在2011~2013年期间,发现喷气孔有很明显的岩浆成因He,同时排放的液体中岩浆的贡献量也有所增加,证实了地震活动性的增强。地球化学和地震资料都显示马钦火山已经苏醒,说明该火山仍然处于活跃期,值得我们对其活动性进行重点监测。
近年来(2009~2013年)哥伦比亚马钦火山出现了新的地震活动。为了改善火山监测系统,本文通过分析该地区火山喷气孔和温泉的化学成分及同位素组成,研究了火山排放的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由于火山喷气孔中下部液相分离,导致穹丘中上部的喷气孔亏损δD和δ18O(与大气降雨补给的流体相比)。在2011~2013年期间,发现喷气孔有很明显的岩浆成因He,同时排放的液体中岩浆的贡献量也有所增加,证实了地震活动性的增强。地球化学和地震资料都显示马钦火山已经苏醒,说明该火山仍然处于活跃期,值得我们对其活动性进行重点监测。
2019, 50(1): 35-63.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1003
摘要:
通过最新收集的大量高质量的地方震和远震事件的到时数据进行联合反演,我们确定了日本俯冲带约700km深度的P波和S波速度层析成像。我们还使用远震瑞利波的振幅和相速度,确定了日本及其附近海域下方20~150s周期基阶瑞利波的二维相速度图像。研究区精细三维S波层析成像可通过地方震和远震事件的S波到时,及瑞利波相速度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得到。我们的反演结果揭示:一维原始速度模型中,俯冲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呈现明显的高速区。在板块上方的地幔楔和太平洋板块下方的地幔中存在显著的低速异常。俯冲板块和周围地幔之间速度有明显的差异,表明温度、水含量和/或部分熔融程度有显著的横向变化。地幔楔低速异常是由板块脱水作用和地幔楔拐角流造成。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板块下方显示片状的低速区,这可能反映了地幔深部热上涌以及地幔柱软流圈的俯冲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地震数据联合反演,对于得到地壳和地幔可靠的层析成像图像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
通过最新收集的大量高质量的地方震和远震事件的到时数据进行联合反演,我们确定了日本俯冲带约700km深度的P波和S波速度层析成像。我们还使用远震瑞利波的振幅和相速度,确定了日本及其附近海域下方20~150s周期基阶瑞利波的二维相速度图像。研究区精细三维S波层析成像可通过地方震和远震事件的S波到时,及瑞利波相速度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得到。我们的反演结果揭示:一维原始速度模型中,俯冲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呈现明显的高速区。在板块上方的地幔楔和太平洋板块下方的地幔中存在显著的低速异常。俯冲板块和周围地幔之间速度有明显的差异,表明温度、水含量和/或部分熔融程度有显著的横向变化。地幔楔低速异常是由板块脱水作用和地幔楔拐角流造成。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板块下方显示片状的低速区,这可能反映了地幔深部热上涌以及地幔柱软流圈的俯冲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地震数据联合反演,对于得到地壳和地幔可靠的层析成像图像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
2019, 50(1): 64-77.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1004
摘要:
过去的20年里,俄罗斯在主动源地震学中一直使用大功率(40吨和10吨)低频可控震源。这种震源可产生频带为1.5~3Hz,3~6Hz,5~10Hz,出力高达100吨的可控震源。该震源的可移动类型出力为40吨,频带宽度为6~12Hz。100吨级可控震源激发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可达到350km,折射波向下可穿透达50km深度。震源运行过程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其产生的信号频谱有"夏季"与"冬季"两种不同模式。在长地震剖面上可以通过地震频谱的变化来估计断层带的埋深,其他的应用主要有深地震剖面、地震危险性区划、结构检测、各向异性导致的应力变化研究、地震事件定位、大型建筑的完整性检测。附录中给出了大功率低频可控震源的理论描述和数值实例。
过去的20年里,俄罗斯在主动源地震学中一直使用大功率(40吨和10吨)低频可控震源。这种震源可产生频带为1.5~3Hz,3~6Hz,5~10Hz,出力高达100吨的可控震源。该震源的可移动类型出力为40吨,频带宽度为6~12Hz。100吨级可控震源激发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可达到350km,折射波向下可穿透达50km深度。震源运行过程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其产生的信号频谱有"夏季"与"冬季"两种不同模式。在长地震剖面上可以通过地震频谱的变化来估计断层带的埋深,其他的应用主要有深地震剖面、地震危险性区划、结构检测、各向异性导致的应力变化研究、地震事件定位、大型建筑的完整性检测。附录中给出了大功率低频可控震源的理论描述和数值实例。
2019, 50(1): 78-98.
doi: 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901005
摘要:
本章将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讨论:汶川地震救援与以前的抗震救灾相比有什么变化?在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出现的新问题是什么?
本章将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讨论:汶川地震救援与以前的抗震救灾相比有什么变化?在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出现的新问题是什么?